继续开发还是狠心“割肉”新冠药企走到十字路口

2023-03-28 22:11:36 来源: 金融投资报

  ■财经观察

  ■ 本报记者 薛蕾

  日前,腾盛博药 (02137. hk)在业绩公告中表示,决定结束新冠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brii-196) 及 罗 米 司 韦 单 抗(brii-198)联合疗法项目,并已停止生产活动,将资源重新转向核心项目。

  实际上,这款药走上商业化进程只有8个月,截至2022年年底,该药品为腾盛博药带来的实际销售收入约为5160万元,但为了推进该款药物商业化正常进行,该公司前后投入研发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77亿元)。销售收入不及研发成本二十六分之一。

  这是国内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上市的新冠中和抗体药物,随着疫情回归正常,新冠相关药物及疫苗需求降温,从多家药企2022年的营收情况来看,布局新冠相关产业的企业收入纷纷出现下滑。腾盛博药宣告停产的新冠中和抗体,是其唯一一款商业化产品,贡献了2022年的全部收入。2022年,公司亏损4.84亿元,股价距离最高点已跌近9成。主营产品为新冠疫苗的康希诺收入也很难看,2022年净亏损达到9.09亿元,同比下降147.51%。而拉长时间线来看,近一年内,康希诺A股股价(后复权)“腰斩”了一半左右。还有诸如复星医药600196)、康泰生物300601)等布局新冠疫苗的药企2022年营收也出现了小幅下跌,但下跌幅度远没有康希诺和腾盛博药“惨烈”。

  “新冠概念股”们走到了十字路口,是继续研发新冠防治相关产品还是狠心“割肉”将现金留给别的研发项目,是当前亟需思考的问题。

  但实际上,无论走哪条路,都伴随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新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还存在,已上市的新冠疫苗多数还无法做到阻断感染,新冠病毒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给企业疫苗开发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另一方面,疫苗和药物研发具有长期性特点,公司现金流能否继续支撑到企业另一款药物实现商业化还很难说。此外,相关公司还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危险,如果因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竞争加剧等原因导致存货变现困难,公司将会面临一定的存货减值压力和跌价风险。

  这是技术型企业的两难抉择。有可能赢了技术却输了时市场,而新药研发企业尤其“命苦”,要和病毒争时间,要向市场要效益,两个都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这个时候,市场的宽容很重要,企业自己的技术后备项目也很重要,当然资金流和实力朋友圈更重要。相比传统企业,高科技产业唯快不败,需要更强的产业前瞻性预判,技术研发和市场判断同样重要,不能只是埋头搞技术。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拓维信息
  • 奥拓电子
  • 金桥信息
  • 南凌科技
  • 中电港
  • 时空科技
  • 铭普光磁
  • 上海物贸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