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港股IPO市场有望改善,18C上市制度能否带来新活力

2023-04-27 21:21:32 来源:

  实习记者张伟泽 记者尹琛 香港报道

  随着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香港资本市场“乍暖还寒”。

  耀才证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许绎彬告诉记者,今年第一季度IPO分销业务情况并不理想,回顾2020年的盛况,“那时候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都没有盈利,但好多新股的认购情况都非常好,基本上(投资者)认购完第一天都已经赚钱了。”

  2020年的香港IPO市场可谓异常火热。据港交所资料,2020年共有154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其中146家在主板IPO上市),总集资额达3975亿港元,创下2010年以来的十年最高纪录。2020年新股首日涨幅超100%的公司有11家,有52%的新股获得20倍的超额认购。

  但从2022年开始,香港的IPO市场便开始陷入低迷。2022年全年港股IPO市场募资总额为1034亿港元,较2021年的3250亿港元下滑了68%。2022年首季度新股数量仅为15只,较2021年同期下降53%,为过去六年以来低位。

  进入2023年,香港IPO市场初步显现复苏的迹象,今年第一季度港股新股数量虽然增加20%,但融资额仅有66亿港元,同比大幅下滑51%,并创下过去十年以来低位。

  同期所有新股的融资规模都属较小型的融资(小于2亿美元),仅有一只新股融资额大于100亿港元。在此背景下,IPO发行人也更为谨慎,选择等待更好的时间窗口。德勤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联交所收到的上市申请数量从2022年的61宗下降至29宗,同比减半,处理中的个案数量也从2022年的133宗下降至67宗。

  以行业来看,港交所新股融资也出现新的变化。今年第一季度,融资额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消费行业,科技、媒体和通信行业(TMT)以及制造业,分别占比25%、20%、18%。这期间没有任何中概股回归及医疗医药公司上市,而在2022年第一季度,医疗及医药行业则位列新股融资榜前三。

  “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能感受到IPO市场气氛的,莫过于负责新股承销的券商们。根据港交所最新披露,2023年一季度,停止营业的联交所参与者数量共有13家,而2022年全年,这一数据为17家。

  二级市场表现拖累港股IPO

  港股IPO市场的发展与港股二级市场的表现密不可分。

  2023年第一个月,港股迎来反弹,恒生指数一路从去年底的19781点上涨近15%,到近22700点(1月21日数据)。但涨幅并没有持续,到第一季度末,恒生指数又回调至年初水平。

  同样,港股IPO市场也上涨乏力。凯基证券亚洲公司投资策略主管温杰向21记者表示,目前港股IPO市场的低迷主要受到市场气氛的影响,经过2022年全年的“跌市”后,港股整体市场氛围不佳,上市公司想要寻找一个更好的时机以寻求更高的估值。

  市盈率往往代表着市场对于公司的估值判断,根据德勤报告,2023年第一季度发行的新股中,以20倍市盈率以下发行的新股占67%,以40倍以上的市盈率上市的新股比重为11%。相比之下,在IPO市场较为火热的2021年,20倍市盈率以下的新股仅为43%,而20倍以上市盈率的企业则占35%。

  这亦让曾经对“打新”趋之若鹜的投资者选择离场观望。

  近期,准备在港股上市的首只白酒股珍酒李渡在招股环节罕见遇冷。珍酒李渡此次IPO最多募资63.6亿港元,是年初至今港股募资额最大的新股,但却在公开募股首日未能获得足额认购。

  德勤报告显示,2023年首季度总体超额认购的新股比例为88%,有2家未能足额认购。许绎彬指出,目前整体IPO市场的氛围都不是很好,同时孖展(融资交易)的利息高达4%-5%,很多零售投资者不会选择现在进入IPO市场。

  18C上市制度会否带来转机?

  3月24日,港交所正式推出“特专科技”上市机制改革,《主板上市规则》于3月31日起新增18C章节,放宽特专科技公司的上市门槛,允许未盈利的科创企业来港融资。对于已商业化的科创公司,来港融资最低市值要求为60亿港元;对于未商业化的公司,最低市值要求为100 亿港元。此举被认为是港交所自2018年之后最重要的改革。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然发展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共计7万余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香港中文大学天石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刘云辉早前向本报记者表示,一些科技初创企业追求盈利较为困难,准许未盈利科技企业来港上市对于其产业化的推动是很重要的。目前他所参与的两家达到独角兽水平的初创公司亦正积极考虑通过18C在港上市。

  事实上,这并非港交所的首次上市制度改革。

  2018年,港交所“大刀阔斧”修改上市规则,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的创新产业300832)公司来港上市。此轮改革为港交所在过去数年带来了新的活力,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通过18A来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累计达56家,在港股市场IPO累计募资约1163亿港元。

  澳洲会计师公会大中华区分会会长、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上市业务华南区主管合伙人吕志宏表示,目前有一些内地的科技公司来咨询通过18C来港上市,但(数量)暂时不算太多。“大部分企业对于18C持有开放审慎的态度,他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若用18C上市,审批时间流程与正常上市程序有无差异?第二,由于公布的上市市值门槛为60亿和100亿,仍比内地科创板略高,客户会考虑市场估值,上市后连接国际市场(的能力)、上市后的国际地位、流动性等方面因素再做决定。”

  光大财富证券策略师伍礼贤则向记者表示,借鉴18A的发展轨迹来看,起初通过18A上市的企业数目并不会太多,而是一段时间后才陆续有企业来港上市。同样,预期18C的实施在短期内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也需要时间来发挥作用”。他认为,18C对港股融资的确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但由于该规则的市值要求相对较高,料通过该规则上市的企业数目未必能达到18A的规模。

  曙光在前?

  然而,德勤报告预测,2023年将会有110只新股在香港上市,融资金额预计达到2300亿港元。

  该报告预期,美国加息将会于今年第二季终止,资金将会重新调整投资策略,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区内高增长区域,香港新股市场的表现亦将会于今年下半年转好。

  根据基金追踪公司EPFR Global提供的数据,截至3月底为止的四周内,有55亿美元资金流入了新兴市场股票基金,流入亚洲是最多的,其中超过70%流向了中国。

  吕志宏表示,很多IPO发行客户在2022年都持观望态度。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之后,他接触到的与IPO相关的客户比之前更为积极。“有很多客户预估今年的业绩会有比较大的提升,所以在考虑下半年启动IPO,现在准备的工作会更多一些。”

  伍礼贤认为,港股双柜台交易模式(同一只股票可以用港币或者人民币计价)允许在香港上市的外资企业进入互联互通机制,亦有助于提升外资企业在香港参与IPO的热情。“两地恢复通关也为港股IPO市场带来利好影响,但需要时间消化,企业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准备。”他预计,今年下半年,港股IPO市场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晶合集成
  • 华建集团
  • 焦点科技
  • 三博脑科
  • 秦港股份
  • 长江传媒
  • 彩讯股份
  • 中国科传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