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券商一个接一个倒!香港券业怎么了

2023-04-03 23:18:11 来源: 智通财经

  成立于一九七二年,办公室设于中环,宗旨是在大中华地区提供可靠、忠诚、具竞争力及个人化之证券及衍生工具交易服务的老牌券商——罗莎证券,3月29日宣布歇业了。

  打开该罗莎证券的官方网页,还挂着欢庆50周年的banner:

  就在罗莎证券宣布停业的第二天,均富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财华证券有限公司步其后尘。

  2022年,近50家香港本地券商停止营业,数目创历年之最。今年港股虽出现反弹,但香港券商的停业潮仍在继续。3月份有6家券商停业,多于2022年同期的2家、2021年的4家。加上1月份和2月份的7家,截至3月31日止,2023年共计13家券商停业。

  2月13日,香港证券业协会发布2023年资本市场问卷调查结果,逾7成受访券商于2022年录得亏损,21%形容为“严重亏损”。调查于1月16日至27日进行,共收回194分问卷。

  香港证券业协会调查发现,多达61%的受访券商今年不拟招聘人手;只有9%券商称今年将会扩充业务。

  (图片来源:香港证券业协会)

  34%的受访券商表示,今年员工的加薪幅度介乎3%至5%,另有32%今年薪金维持不变。

  香港证券业协会主席、金融服务界议员李惟宏表示,经营困难下,预计业界之间可能有收购合并,提升合规、营运成本效率,并继续向资产管理升级转型。

  为什么股市回暖,停业潮还在继续?

  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会长陈志华表示,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证券商停业潮,客观而言有几项主要因素,包括近持续3年多的疫情和美国引发的全球加息浪潮等。

  另一方面,则为本地行业生态中,互联网证券商普及,对传统券商带来了毁灭性的挑战;IPO业务逐渐向头部券商集中,中小行连包销、配售的生意都难以获得。

  香港证券商协会主席陈柏楠也表示,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和大市成交上升至逾千亿元的直接受惠者均集中在头部券商,无助于改善末端本地中小券商的经营环境。此外,券商在交易系统使用、合规上的成本亦不容小觑,这也不利于中小券商。

  陈柏楠预期,本地券商结业潮今年可能会持续,结业数量不会比去年少。

  那么业务向头部券商集中的情况到底如何了?

  中小行吃不到IPO业务的蛋糕

  IPO业务方面,根据瑞恩资本的统计,在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港新上市公司 184家;在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香港新上市公司 57家。IPO保荐情况如下:

  (图片来源:瑞恩资本)

  中泰国际在3月28日发布的深度研究报告《中资在港券商栉风沐雨后待突围新方向》中指出,投行业务低景气度下 “马太效应”显著。

  报告提到,港股IPO市场募资额于2018年冲上全球第一后,呈现逐年下降态势,近两年港股IPO市场持续颓势,2021年港股IPO募资额同比下滑18%,2022年募资额下降68%,创2013年以来最低。中资美元债发行规模也从2020年2282亿美元下滑至2022年的1114亿美元。

  “蛋糕”缩小的同时,投行业务呈现向中资头部券商集中趋势,已基本形成“强者恒强”的格局。

  就中资券商而言,从IPO保荐项目数来看,2022年中金公司601995)、海通国际、华泰国际和中信国际四家的IPO保荐项目总数已占据全市场超过50%的份额。中资离岸债券承销排行中,这四家仍跻身前8位,总市占率达11.4%。其他中资券商投行业务普遍受低迷市况及竞争白热化影响,无论从项目数、承销规模或收入普遍呈退步趋势。

  经纪业务:C组成交市占仍在下滑

  香港证券会的数据显示,2022 年,所有证券交易商及证券保证金融资人的净盈利总额为 229 亿元,较 2021 年下跌 65%。该跌幅主要归因于来自证券交易的净佣金收入、自营交易净盈利和其他收入减少。

  联交所参与者按其在联交所的每月成交额分为 A 组、B 组及 C 组。A 组是指按市场成交额计算排名首 14 位的经纪行,B 组指排名第 15 至 65 位的经纪行,而其馀经纪行则编为 C 组。

  所有联交所参与者2022的净盈利总额为 56 亿元,较 2021 年减少 79%。其中,A 组及 B 组经纪行分别录得 41 亿元和 57 亿元的净盈利,而 C 组经纪行则录得 42 亿元的净亏损。

  从市占来看,据港交所数据显示,港股A组经纪商的市占率截至去年12月为67.21%,按年增加6.85个百分点;B组和C组经纪商市占率按年则分别下滑5.57及1.28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香港证监会)

  中泰国际关于中资券商的生存报告也指出,大部分中资在港券商集中所在的C组经纪市占率下滑明显,尾部券商正在退出经纪业务市场。

  2023年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加强对非法跨境经纪业务的日常监管,稳步推进整改规范工作,这标志着跨境证券严监管下,严重依赖内地客源的香港中资券商进入了被互联网券商、港资券商激烈蚕食的经纪业务存量蓝海,各家中资券商经纪业务亟待拓客转型及创新思路,包括代销产品、向私人财富管理、家办转型及“出海”至东南亚等方向。

  业界忧心期货强制斩仓指引雪上加霜

  对于香港证监会发布的《适用于从事期货合约交易的持牌人的风险管理指引》的谘询,其中指引提出一建议,某客户曾在过去30日内,两次未能于清缴限期前清缴追缴保证金而无合理辩解,期货经纪行便不应宽免追缴保证金或强制平仓安排。

  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会长陈志华表示,期货商在追缴保证金(俗称Call孖展)方面,需要考虑时差及电汇资金需时的因素,业界一般给予至少两天宽限时间,部分跨境汇款更可能延后3至5日。同时期货合约在某些时候会大幅上落,Call孖展涉及的具体金额,有时难以预测,客户需要时间安排资金及汇款。

  他称,这项建议为强制平仓划定期限,并要求未能符合规定的客户不得享有宽免安排,可以形容为“一刀切”的做法,建议非常理论或理想化,没有考虑过券商需要给予客户弹性,去维持正在减少的生存空间。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久远银海
  • 中电港
  • 润欣科技
  • 神州泰岳
  • 剑桥科技
  • 东软集团
  • 柏诚股份
  • 常青科技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